财经新闻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如何给予民营企业发展更有效的金融支持等话题接受了媒体采访。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但是在中国又有其特殊原因。这个难本质上也是 “市场” 问题,既然是中小企业就必然没有太多的资产,无法利用资产抵押融资,传统上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上,天生就无法参与金融交易。易纲行长提出当前要解决的是建立更多市场化融资工具,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这就抓住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
易纲指出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融资可得性、可及性差,这就表现为融资难;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导致了融资贵。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深度诠释,也进一步给出了改革的方向,更给出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
中小企业融资难直接表现为融资贵,而融资贵本质是融资成本问题。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经营风险也大,故而现有的金融市场机制对其融资定价就较贵。要化解融资难问题,就必须要丰富当前金融市场层次,推动市场发展出一些新融资渠道与融资工具。易纲提出了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主要融资渠道发力,用好这“三支箭”,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显然这三支箭是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之上,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多层次化,最终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当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除了金融市场本身发展不充分,具体交易机制的欠缺等因素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当前也比较突出,也是与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有关。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债务驱动增长比较明显,也带来高杠杆率的问题,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无论大小都习惯于粗放式发展,快速扩张,短融长投的现象比较明显。
当前,中国企业进入一个基于结构调整带来的合规性要求提高、经济周期性下行导致需求减缓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这种宏观环境会导致中小企业风险加大,产生金融机构惜贷现象,信用趋于紧缩。此时恰好遇到防风险叠加的金融去杠杆,就会强化了信用紧缩的力度,产生普遍的融资难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分清三个概念,首先,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期内,缺乏合规性、竞争力弱以及过度使用杠杆的企业,必然会面临市场出清的风险,其中很多企业的失败并非信用紧缩的结果,而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信用环境的改变只是雪上加霜。其次,由于此前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迫使一些企业的生产性投资采取了短融长投的模式,或者投资周期较长,在没有产生预期效益的时间内突然面临其他方式的资金链冲击,就会遭遇市场错杀。其三,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宏观上产生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的长期弊端,需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
现在,监管部门需要针对第二、三种情况作出改变,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共同研究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措施,三支箭提供了新的市场融资渠道与工具,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市场的办法参与救助那些可能遭受错杀的企业。但是,面临市场出清的企业不应该受到市场化原则之外的“帮扶”,应该允许这些企业退出经营,这方面应该提供债券清算的协助,降低其退出成本。
因此,易纲行长强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道德风险。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至于金融政策,他提到了要考虑与其他政策间是否产生叠加或冲抵效应,避免“一刀切”。
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是提供适当的流动性避免信用过度收紧带来伤害。所以既要防止“一刀切”式的收紧,也要防止“一刀切”式放松, 继续处理好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稳健中性,取向没有改变。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