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宇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z6尊龙app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app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十四五”规划《建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作者:cdyhjy    发布于:2020/11/04   来源:
摘要:

    11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规划《建议》”)正式对外发布。

    规划《建议》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还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12个方面。

    相较前几天公布的公报,规划《建议》的内容要更为详实。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明确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规划《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说明也对外公布。

    据介绍,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我国经济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这意味着,在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基础上,“十四五”末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约1.25万美元),到2035年人均gdp有望翻番达到2万美元。

未来五年经济增速如何?

    规划《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具体而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指出,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会充分体现在未来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上。按照惯例,规划《建议》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纲要”会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除了明确未来五年“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规划《建议》还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gdp规模达到990865亿元,gdp规模首次逼近100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另外,2019年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何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需要未来15年年均经济增速处于什么水平?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世界银行、oecd的水平,到2035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元左右,在现有水平翻一番,这要求未来15年经济年均增速在4%左右。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潜在年均增速在5%-5.5%的区间,中央设定目标可能也处于这个阶段。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一个类似gdp的指标)门槛值为12536美元,我国去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十四五”时期大概率能够超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水平。

    到2035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接近或超过葡萄牙、捷克、希腊的人均gdp水平。不过考虑到“大国红利”的因素,届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国家实力将远远超过这些国家。另外,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潜在年均增长率在5.5%-6%之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同机构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有不同的测算,但基本在6%以下,大体处于5%-6%的区间。有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多种不确定因素,未来的规划应该有弹性,建议将“十四五”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等。

    习近平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从具体部署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等。

    在扩内需的手段上,既包括全面促进消费,也包括拓展投资空间。

    具体而言,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等。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表示,当前阻塞消费的几大堵点,至少有四方面。第一,收入、财产分配失衡,需要改善收入分配。第二,房地产对消费挤出作用明显,需要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第三,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来实现全国层面的扩消费与消费升级。第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服务供给不足,需要对民间资本放开这部分服务行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会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速仍然是重要的指标,会影响消费、投资决策,推动中国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仍然是决策层的底线。世界经济可能处于长周期的经济低谷,国内大循环要通过创新创造有效需求,不能只是通过修修补补刺激消费,必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规划《建议》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也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据介绍,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规划《建议》明确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孙立坚表示,中国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打好“普惠”这张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头部赢者通吃,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中国要利用制度优势避免这种局面。中国拥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借助数字经济,疫情期间,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流量经济,这是西方所不具备的条件。当前“6亿人每月人均收入1000元”,这是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花长春表示,中国未来要逐渐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应有之义。这意味着,未来产业链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中西部落后地区产业发展,打通国内区域产业链的配合;与此同时,在社会政策方面,财政可能会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以解决包括医疗、养老等问题。在全球普遍放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等,都是“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重要命题。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网站地图